
十五运会开幕式进入倒计时银河配资,遍布广州各大赛场的“小海豚”志愿者们已整装待发。
他们身后,是一场融合科技智慧与育人温度的志愿服务体系创新:微纳米仿生材料让志愿服务站室内温度下降2-3℃;149期通用培训、15521名志愿者的体系化锤炼;从台前指引到幕后守护,每一位志愿者都在用专业与热忱,诠释着“绿色全运、活力湾区”的深厚内涵。
广州全国首创的标准化培训模式,以专业、绿色、温暖的方式,重新定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新标杆。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科技赋能、体系创新与青春担当的生动实践。

室内降温2-3℃,志愿小屋不闷热
午后阳光倾泻在天河体育中心南门,志愿服务站的弧形外墙上跃动着科技的光芒。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代表朱龙潜向来访者展示这项突破性技术:“我们模仿撒哈拉银蚁表面的纳米毛发结构,研发出无需耗电即可实现降温的被动辐射制冷涂料。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应用于志愿者服务站。”
这项技术的奥秘在于其微纳级仿生结构。朱龙潜详细解释,“就像撒哈拉银蚁能在70多摄氏度的沙漠地表维持适宜体温,我们的涂层通过反射太阳光并以中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将热量排放到宇宙中银河配资,实现被动式制冷。”
在太阳直射下,涂层可使服务站表面温度降低15℃以上,室内温度降低2-3℃。这对改善志愿者工作环境意义重大。
成本与耐久性同样出众。“每平方米仅需几十元,有效期可达10年,投资回报率很高。”朱龙潜补充道。更难得的是,科技与艺术在此完美融合,“我们突破了降温涂料只能使用白色系的限制,研发出多种配色的涂料,在完全不破坏服务站视觉美感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叠加。”
正在服务站值班的志愿者感受真切,“以前太阳直射时站点像个‘小蒸笼’,现在明显凉爽多了。”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市近60个服务站,预计赛会期间将提供50万瓦制冷量,节约38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0余吨。朱龙潜展望未来,“赛会后,这些服务站将转型为社区服务站,科技将持续服务市民。”

培训15521名志愿者,探索培训“广州模式”
在广州市团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场景教学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赛会吉祥物都在展示柜上展出银河配资,一个个志愿服务的标志讲述着全国赛会志愿服务的故事。在同样的地方,十五运会的志愿服务培训就在这里进行。
广州志愿者学院以“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理念,通过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培训管理、完善评估机制等流程,“确保一个不能少”有效开展通用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政治素养、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技能、应急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达到赛会要求。同时,通用培训充分结合广州特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先进经验,打造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赛会志愿者培训“广州模式”。
广州市团校党委书记杨成介绍,“我们开创了由单一机构独立承担全国大型赛会全流程培训的先例,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已开展149期预录用志愿者通用培训班,在1300多个课堂培训15521名志愿者,覆盖广州赛区47所高校、61个校区。
事实上,广州还创新了志愿服务培训和思政建设的融合。广州市团校团属培训部部长胡国介绍,广州市团校联动广州地区高校在各赛事场馆志愿者之家打造“小海豚思政工作坊”,组织赛会志愿者开展“小海豚故事会”“读书分享会”“志愿初心讲堂”等主题活动,通过“创课程、创教材、创师资”,研发思政微课、分享志愿故事、坚定志愿初心、传播志愿精神,将志愿服务打造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这种传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志愿服务的独特价值,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推动志愿精神从赛会场景延伸到社区服务、公益事业等各个领域,实现‘赛会落幕、精神延续’的持久效应。创造了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与‘大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广州创新模式。”胡国说。

诠释“小海豚”,合奏青春交响曲
在广州市团校,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学生杨竣杰分享了他的志愿情缘。“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绿羊羊’志愿者在我心中播下服务的种子。如今能以‘小海豚’身份参与全运,是一种传承。”
“能以‘小海豚’志愿者身份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服务,对我而言是一种特殊的传承。早在2010年11月,我偶然遇到了广州亚运会的宣传摊位,亚运会志愿者‘绿羊羊’告诉我:‘志愿服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让更多人感受到身边的善意。’正是这番话、这份蓬勃的志愿热情,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志愿服务的种子。”杨竣杰在培训中找到了归属感。
今年9月,他参与了残特奥会乒乓球比赛的赛事服务,负责运动员接待、咨询指引、协助执委会审查运动员资格等工作。杨竣杰说,“志愿服务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藏在帮运动员指引方向的动作里,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次主动上前的细节里。在服务过程中收获的每一声感谢、每一个微笑,在团队协作中互帮互助,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价值与意义。”
与杨竣杰不同,华南师范大学的欧阳溁作为志愿者骨干,她的岗位不在台前,而是藏在志愿者之家的幕后。
“在U16女足赛场,我们把志愿者之家变成温暖的‘小家’。虽然不在聚光灯下,但能守护每位志愿者,让这场青春盛会更加完整动人。”欧阳溁说,在志愿者之家,他们给大家准备餐食、互动道具、活动,补充大家想要的、期待的项目——和大家同上一节课、同画一幅画、同唱一首歌……每当大家夸赞“志愿者之家真的好有趣、好漂亮、好温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家炫耀“咱们家”,内心也是无比激动。
科技赋能彰显创新精神,培训体系见证专业追求。十五运会的志愿者们正以智慧与热情,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绽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生动内涵,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南粤大地熠熠生辉。
南方+记者 马艺天银河配资
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