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10月1日,伴随着悠长的风笛声智选+,86753次铁水联运班列缓缓驶出三江港站智选+,满载3500吨进口铁矿石奔向鄂钢厂区。驾驶室内智选+,武昌南机务段司机程明辉紧盯仪表盘,双手稳稳把控操纵杆,精准执行每一个操作指令。这个国庆假期,他和同事们将用“厘米级”的操控精度,守护着长江经济带的铁水联运动脉。
三江港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铁水联运枢纽,国庆期间正迎来运输高峰。来自澳洲、非洲的铁矿石经舟山港转运至此后,需通过铁路直达鄂钢、广水华鑫等企业,支撑华中地区钢铁生产不间断。“越是节假日,越要站好岗。”有着6年工龄的程明辉指着窗外的传送带介绍,“这条1公里长的封闭式传送带每2分钟就能装满一节车厢,我们必须保持匀速行驶,确保装载既不超偏载,又不浪费一分一秒。”
为保障运输效率,程明辉和同事们独创了“一控手柄、二盯速度、三算距离”的操纵法。程明辉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装载阶段的速度参数:“刚开始要慢,让矿石均匀铺开;中间保持稳定,避免车厢受力不均;收尾要精准,刚好停在筒仓正下方。”这套经过数百次数据测算的操作技巧,让三江港班列从日均3列提升至5列,最高峰可达6列,单月运输量突破40万吨。
在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昌南机务段,像程明辉这样负责铁水联运的货运司机有20多人。他们实行“倒班”制度,每个班组日均工作12小时,昼夜不停地往返于三江港与厂区之间。指导司机黄国晖的手机里存着20多名司机的排班表,国庆前他特意增加了应急培训:“我们不仅要熟悉近千条规章制度,还要能快速处理机车故障。上个月有趟班列遇到故障报警,老司机李师傅3分钟就排查解决了问题,确保班列准点发车。”
夜幕降临,三江港灯火通明。调车机车将装满矿石的车厢编组,程明辉的徒弟郑梦豪正进行发车前的最后检查。“师傅说这趟班列能减少100辆公路货车的碳排放。”年轻司机的眼里闪着光,“虽然不能陪家人过节,但想到我们拉的铁矿石能变成大桥的钢梁、高楼的钢筋,就觉得特别值。”
这些穿梭在铁轨上的“钢铁驼队”,用“在岗一分钟智选+,负责六十秒”的坚守,让三江港“海江铁”联运模式持续高效运转,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任瑶)
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